1
「這些錢,大多都是我晚上撿破爛掙來的,一個月掙300多,為了湊齊5000塊錢,拿我養老金補上的。」
一位老爺爺打開一塊手帕,里面都是皺皺巴巴的紙幣,厚厚的一沓,加起來有5000塊錢。
這位老爺爺是來捐錢給基金會的。
他看起來90歲上下,有著6000塊的退休金,完全可以養活自己了。
那他資助學生為什麼要靠撿破爛呢?
他之前都經歷過什麼,讓他最終選擇去資助學生呢?
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這位老爺爺--王坤森,身上都有什麼樣的故事吧!
21939年的時候,王坤森7歲,本是一個孩子正常上學的年紀。
但是父親卻早早失業,母親也因病去世。家里的兄弟姐妹都相繼離開了家,只剩下他和父親相依為命。
年紀很小的他,為了活下去就只能跟著父親一起去撿煙頭,再經過加工賣錢。
即使如此,也沒有磨滅王坤森內心對于上學的渴望,他心里一直都有一個想要學習的聲音在吶喊。
終于在11歲的那一年,父親攢夠了錢,把他送去小學讀書。
但是王坤森家里依然很窮,上學的條件無比艱苦,經常冬天凍得腳起瘡,也堅持去上學。也因為比同班同學年紀大很多,所以常常會受到歧視。
可王坤森不在乎這些,只要能夠上學,只要能夠學習知識,他就心滿意足了。老師也很喜歡這個好學的孩子,經常幫助他。
在1949年的時候,他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
那時候的王坤森剛上國中,杭州解放了,老師把他推薦去了部隊進行學習。
王坤森不知道機要訓練大隊在哪里,等他找到那里的時候,天都已經黑了。
「餓不餓,有沒有吃飯?」
接待他的解放軍戰士問詢他,在得到否定的答案之后就帶他去吃了一盤胡蘿卜炒肉。
王坤森回憶說那是他吃過最好吃的一盤菜。
一開始,王坤森只是覺得在軍隊中不僅能夠吃飽穿暖,還能夠繼續學習知識。但是他逐漸愛上在軍隊的生活,他心里清楚現在的好日子都是軍隊給予的。
後來他被分配到機要訓練大隊學習,給士兵們當學習教員。那時候的王坤森就已經會把工資攢下來,用來給戰士們買書看。
這麼一待,在部隊就待了29年。
轉業之后王坤森進入了浙江醫科大學當老師,教學生們國防軍事課。
在學校教書的時候,王坤森對每一位同學都關懷備至,盡心盡力。
他希望把自己的所學,全部傳遞出去,他希望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學到自己想學的知識。
正因如此,王坤森便發現很多學生經過一個假期之后,便再也不來上學了。
打聽之后才得知這些學生都是因為沒有錢,無法交齊學雜費。
王坤森因為自己曾經體會過,所以他知道能夠有機會學習是多麼不容易的一件事情。
王坤森得知之后,和妻子商量,決定用自己的工資來資助這些學生繼續完成學業。
他不希望因為資金問題,毀掉一個學生的大好前程。
王坤森在杭州醫科大學工作的15年里,不求回報,資助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。
他只希望等這些學生學有所成的時候,可以報效祖國,為社會建設出自己的一份力量。
正是因為自己淋過雨,所以也總想為別人撐把傘。
也是從這時候開始,王坤森走上了資助貧困學生的道路。
3
「妳好,我想幫助孩子上學,有沒有上學困難的孩子,幫我聯系一下。」
王坤森退休后的某一天在家里看報紙,偶然看到了報紙上的「希望工程」。
報紙的絕大部分版面赫然印著一張照片,是一個穿得臟兮兮的小女孩,手里還抓著筆,大大的眼睛里都是對知識的渴求。
雖然社會在進步,祖國在發展,但大山中的孩子學習環境還是很差。他們雖然渴望學習,但并不總是有機會繼續接受教育。
這個畫面深深震撼了王坤森。他突然覺得這就是自己應該做的事情。
于是在第二天,他就打電話到報社,準備開始資助貧困學生。
「您好,是王老師嗎?」
有一個姓裘的女記者過了幾天便給王坤森打來了電話。
據她描述,衢州常山有一個女孩叫玲玲,大學聯考考了607分,家里有一個「寶箱」,裝的都是她從小到大的書籍。
玲玲的父親患有小兒麻痹癥,家里是靠吃低保活著的,母親為了給玲玲湊學費,天天早出晚歸,但這個可憐的家庭還是湊不齊玲玲的大學學費。
王坤森一聽,二話不說決定幫助玲玲。
他先是寫了一封信恭喜玲玲考上大學,又去銀行匯了1000元,并承諾之后的每個月,都會給玲玲匯款。
王坤森的退休金有6000元,完全可以在保證自己的生活的前提下,適當地進行捐助。
但是他卻認為,用自己的退休金來資助的話,不僅幫助的有限,而且他也想為受資助的學生做出一些榜樣,給予他們更多的鼓勵。
那麼他到底能做些什麼呢?
王坤森想到了小的時候,自己經常跟著父親一起拾荒,現在應該也是可以的吧。
于是他決定通過拾荒然后賣廢品來多賺點錢。
說干就干,年底的時候,王坤森就開始推著三輪車沿著大街小巷收廢品了。
但他發現,很多街道都有固定收廢品的人,如果他再去收的話,怕不是就搶了別人的生意嗎?
那麼王坤森做出什麼舉動呢?還讓很多人都為之動容。
4王坤森要收廢品資助大學生的事情,老伴也是非常支持的,在看到有什麼瓶子之類的都會撿回家。
當他發現街道上白天也有拾荒者的時候,就覺得自己有退休工資能吃得起飯,可他們不一定會有。
思來想去,王坤森決定半夜去拾荒,每天半夜出門,凌晨歸家:「不到深夜我就不出門撿」。
這麼一堅持,王坤森就堅持了十年。
這期間也遇到了很多好心人。
有做會展工作的半夜下班,看到之后以為王坤森生活不好,還想直接塞錢給他,在聽到王坤森的解釋之后,隔三差五便想著捐點錢。
也有專門攢著廢品給王坤森的好心姑娘和飯店老闆。
在冬天的時候鄰居會給送點衣服,夏天的時候也會送點水解解渴。
還遇到過一位丟了皮包的中年男子,照顧老人太匆忙自己的東西丟了都不知道。王坤森聯系上之后原物奉還,不過這位男子在聽說王坤森是為了幫助貧困大學生才拾荒的,二話不說捐出1000元。
這些好心人捐助的錢,王坤森也會一筆不落地記下來。
他還喜歡種花。起初是因為家門口的花壇比較臟亂差,買來一些蜀葵,俗稱「一丈紅」種在花壇里面。花開得很好,成為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,也沒有人再好意思往里面扔垃圾。
之后就有很多人都想要這些花,王坤森干脆放在門口,寫了一塊牌子:先生們,女士們,美麗的鮮花,喜歡可以拿去。我在幫助孩子上大學,獻點愛心吧,一塊也行,五塊也行。
他的善舉影響了周圍的很多人,每一位拿走花的人都會留下50甚至100元。
在這十年里,王坤森風雨無阻。只有在哥哥去世還有自己心臟做手術的時候,休息了差不多20天。
在去年的時候,他做了一個心臟病的搭橋手術,在那之后便晚上十點出門,十二點就早早回家了。
王坤森說,他一晚上就可以撿大概50斤到100斤之間,十年下來怎麼也要有100噸了!靠撿垃圾賣的廢品也得有個幾萬的收入。
王坤森的堅持是有回報的,他資助的第一位學生玲玲在畢業之后也經常跟王坤森取得聯系。
玲玲畢業之后回到山區當了一名鄉村教師。
她在給王坤森的信中這樣寫道:
「爺爺,我一直記著您的話,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。在工作崗位上,我堅持每天早早地到達辦公室,關心學生的身體情況,幫助學困生鞏固知識。我希望自己所做的努力,可以幫助孩子學習更多知識。」
當後來王坤森資助第二位貧困學生的時候,玲玲二話沒說也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量。可王坤森也希望玲玲能夠先安穩過好自己的日子,再力所能及幫助他人。
這第二位女孩也是常山縣一中的,和玲玲是一個地方,也是王坤森那五千塊錢的受贈者。
在把那五千塊錢給到基金會的當晚,便有媒體來采訪了。
被報道之后,社會各界的也開始捐助一些資金,浙江大學還設立了「王坤森助學金」,他的一些老朋友在聽聞這件事之后,還經常給王坤森打電話詢問需不需要幫助。
到現在為止,王坤森已經資助了7位大學生了,其中有5位已經投入工作了。
王坤森老人通過自己的努力,在自己力所能及的前提下,幫助有需要的人。不僅自己在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獲得快樂,也感染著周圍的其他人,傳播著正能量。
不知道妳對王坤森老人拾荒助學的行為有什麼評價呢?
代表者: 土屋千冬
郵便番号:114-0001
住所:東京都北区東十条3丁目16番4号
資本金:2,000,000円
設立日:2023年03月07日